争利第三方支付 银行会否是赢家

http://ec.sina.com.cn  2011年04月28日08:36  中国经济时报  

  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蜜月期”似乎有结束的苗头。

  “背叛者”之一的招商银行宣布,从4月11日开始,将个人银行大众版网银支付客户的单日交易限额由最高5000元下调至500元,信用卡网上支付交易也将由客户自行设定交易限额变为单笔交易金额不得超过500元。

  “背叛者”不只招行一家,这两个月来,包括中、建、农等多家国内银行均在单笔交易金额、每日累计转账上限等方面做出了各种限制性调整。

  巧合的是,也是在去年4月,各大银行为了提高网银的便捷性,陆续将网银转账上限大幅提高。

  仅仅一年,银行作风缘何如此突变?

  银行的说法是,近期各地连续发生多起网银用户被钓鱼网站诈骗案件,下调网银额度是为有效降低网上支付交易风险、保障持卡人资金安全。

  然而,对银行如此“贴心”之举,消费者却难以适应,一天500元的限额,意味着想上网买个小家电都得分好几次付款。

  2005年,站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演讲台上,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代表马云首次提出了“第三方支付平台”这一概念。此时的马云誓要用淘宝这只“扬子鳄”击败太平洋里的“鲨鱼”eBay,却发现C2C的核心问题是支付。

  安全加便捷,第三方支付成为电子商务(电商频道)火爆的“幕后英雄”。也正是在此期间,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进入“蜜月期”,银行负责基础服务,第三方支付公司则负责拓展用户,分工明确,互利共赢。

  有人曾经担忧第三方支付会对网上银行造成冲击,而事实上,正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培育了用户对于网上银行的使用习惯,网上银行因为第三方支付而迅速被大众接受并呈普及态势。

  2010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额达到11342亿元,环比增长95%。在支付市场已经成形,发展前景日渐明朗的情况下,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甜蜜关系开始变味。作为主体的银行自觉本身能开掘出更多的创新并获取收入,一些银行已经准备开发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把整条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都自己消化掉,不再“替他人做嫁衣”。

  可是,银行与民营第三方支付企业争利的时机真到来了吗?

  如果银行真要自己做第三方支付,除需要做好基础服务,更需要去拓展用户,根据用户的需要开发个性化的系统,后续的服务也要跟上。这些工作对于专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来说,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银行在这方面还显得薄弱,做不好说不定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而第三方支付公司也不会束手待毙。支付宝已经率先行动,进行了针对性的支付产品创新。其与中信银行等推出的“无限额”快捷支付打破了网上支付额度局限,同时又与UC优视合作推出国内首款内置支付宝的手机浏览器,在手机支付领域进行尝试。

  回顾市场的发展历程,之所以出现第三方支付业务的覆盖式增长,根本原因在于银行僵硬的体制及僵化的思维。在网络时代下,银行所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仍是如何实现从实体经济服务模型到网络经济服务模型的转变,这方面它也许更需要向第三方支付公司学习。

  ■张帆薛娟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