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快递业如何从粗放走向规范

http://ec.sina.com.cn  2011年01月13日10:37  人民网-人民日报  


  随着电子商务(电商频道)的飞速发展,快递业也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快递业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快递公司对寄送物品几乎不进行检查验视,违法、违禁等物品也通过快递“流通”起来;给朋友寄礼物,朋友收到的却是“迟来的祝福”;网购的商品,快递员常常把快件交给门卫、物业,收货人被撇在一边;收到后想先验货,却被告知先签字后验货,货物破损、丢失的赔偿数额与实际损失相差较大……近日,一个“申通快递暴力分拣物品现场”的视频在网上热播,更是突出暴露了快递业的问题。

  快递业如何才能从粗放走向规范?

  1. 快递物品几乎不进行检查

  ●快递公司为了多招揽生意,几乎是给钱就给送,大量违法、违禁物品由此“流通”

  春节将近,北京的小唐要寄一些衣物回老家,就选择了北京市西城区一家快递公司。在上门取货时,快递员只是简单地问了一下“寄的是什么”。在得到“衣服” 的回答后,快递人员让他简单填写了一张单据。称重,收费,从头至尾,快递员没有检查邮寄物品,也没有提出检查的要求。小唐试探着问:“不用检查吧?”快递员爽快地回答:“不就是衣服么,没必要。”随即骑着电动车扬长而去。

  小唐的奶奶患有肩周炎,去年夏天他曾通过这家快递公司寄送药物回家。当时他去了这家快递公司,只见公司外面停着许多电动三轮车。他走进公司发现,狭小的空间里横七竖八地堆着大小不一的邮寄物品。一个女工作人员问他: “要寄的是什么东西?”小唐回答:“药物。”服务员便不再问什么,谈话的重点随即转移到讨价还价上。整个交谈过程中,快件与地面撞击的“砰砰”声不绝于耳。

  事实上,与邮局相比,许多快递公司在接受快递委托时并不对货物进行开包检查,看似尊重客户的隐私,却不仅可能损害客户利益,而且留下了安全隐患。很多快递公司因为未对货物进行严格检查使得一些违禁品得以“流通”。

  2. 物品丢失损坏时有发生

  ●先签字再验货,是快递行业的惯例,收货人往往是在签了字之后才发现物件损坏、丢失

  2010年12月15日,家住海南省海口市的郭女士遭遇了这样一件事:郭女士的朋友从温州通过快递公司邮寄了一只价值万余元的黑色香奈儿包给她。可是,朋友的好意并没有能够给郭女士带来好心情,朋友邮寄给她的皮包不是快递人员亲手交给她签收,而是由她工作所在大厦的物业人员转交给她的。郭女士当着物业人员的面打开快件验货,结果发现包的外扣已经断掉。“我又没有委托物业代签快件,为什么快递公司不交给本人签收?”郭女士愤然致电快递公司客服人员询问此事。随后,负责寄送的快递员来办公楼找她,但表示也没办法解决此事。

  此后,快递公司营业部的主任出面,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该主任辩称:“当时我们检查过邮件的外包装,没有出现运输过程中的挤压损坏等问题,所以不予赔偿。”主任向郭女士表达了歉意,表示“最近邮件进出量比较大,希望她能理解”。

  皮球又被踢回给了郭女士,只是,我们不知道谁来理解郭女士。

  3. 赔偿与实际损失相差较大

  ●运送的货物被损坏,但是快递公司的赔偿却快不起来

  近日,江苏的薛女士在315电子投诉网上陈述了自己的遭遇。她在淘宝网上购买了一张大木床。然而收件之后,她发现木床的质量不尽如人意,于是就与徐州的卖家联系退货,并最终于2010年11月26日委托申通快递将床寄回徐州。令薛女士想不到的是,与自己轻松付款、货物平安到达不同的是,货物“返乡”和自己求偿的过程却异常艰难和耗神。

  经手薛女士退货的是申通快递常熟分公司的员工小费。小费告知薛女士,如果薛女士用自己的包装来包装木床,货物如果发生损坏责任不好区分,建议使用快递公司的包装。薛女士采纳了小费的建议,使用了快递公司的包装,并支付了240元。

  11月30日,徐州的卖家收到了薛女士所购木床的床头,但床头部分已经压断;12月4日,卖家收到了床板,而床板也已被压断。卖家向薛女士提出了赔偿请求,赔偿额达400元。薛女士认为责任在快递公司,就向申通快递提出了赔偿请求。快递员小费安慰薛女士,他们肯定全额赔款,并让薛女士向快递公司经理提出赔偿。然而,经理只答应赔偿100元。

  不甘心的薛女士又跟卖家提出协商,卖家也答应赔偿额降到300元。为了息事宁人,薛女士提议自己负担100元,申通快递公司负担200元,公司经理口头表示同意,此后却被快递公司的老板断然拒绝。多次交涉未果后,该经理不再接听薛女士的电话。

  无奈之下,薛女士只得接受100元的赔偿。然而,好几天都没有收到这100元,薛女士质询原因时,该经理只是推脱说“太忙了忘了”,几次口头答应“当天送到”,结果都不了了之,并且不再接薛女士的电话,最后手机也停机了。再联系小费时,小费也与该经理如出一辙。愤怒的薛女士拨打申通常熟分公司的投诉电话,电话却一直没有人接。

  本报记者 秦佩华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