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运重谋电商物流 将整合集团物流

http://ec.sina.com.cn  2011年12月02日08:51  21世纪经济报道  

  尽管已宣布与DHL一起暂时退出国内快递业务,但面对电子商务(电商频道)的巨大诱惑,中外运并不愿就此撒手。

  11月30日,中外运长航集团总裁张建卫透露,该集团新近组建了一个电子商务研究小组,为电商市场寻找恰当的商业模式。“绝不会超过两年。”

  他同时透露,上周四集团内部的物流板块的整合已经启动,预计两年内能将物流板块融合到位。

  但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认为,中外运如要切入电商领域,需要脱离中外运体系,否则仍会以亏损告终。

  外运E速败退

  张建卫口中的“E速”,全称“北京中外运速递有限公司”。2004年,面对合资方单飞和日益增大的业绩压力,中外运提出自主发展国内快递业务品牌的设想,并于2005年开始在35家分公司运作。2005年底,外运“E速”独立运作。

  E速成立之初,不仅中外运对此寄以厚望,资本市场也认为做大E速是中外运发展的关键。联合证券分析师孙海波在其2007年6月发布的研报中认为,“外运发展的国企优势、资金优势、网络优势、经验优势是公司占领异地快递市场的保障”。

  2006年,E速完成81.31万票,同比增长104.55%,跨区域干线网络和本地收寄网络初见雏形。公司提出E速在2007-2010年4年内完成业务收入由2.6亿元至80亿-100亿元的跨越,未来4年间复合增长率需为236%。2007年,E速业务量同比增长138%,但亏损达到8000万元,2008年亏损1.21亿元。

  因此,2009年5月,中外运以4600万元向中外运敦豪转让E速100%股权,当时的理由是速递公司几年内难以扭转亏损局面。

  事后证明,E速果然是止不住的出血点。有E速内部员工透露,从2008年至2010年三年,E速亏了数亿之多。2011年6月,中外运敦豪再次贱卖与全一快递整合过的E速业务。

  徐勇认为,E速之所以止不了亏,是因为其投资规模太小,多年来投资额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不具备竞争力。此外,E速市场定位在中低端,与民营快递肉搏,可其人工等成本却高,自然斗不过。最重要的是,中外运的国有体制太过僵硬,与市场不接轨,是造成亏损的重要原因。

  张建卫则向记者坦承,E速失败在于“我们选择的目标客户群、商业模式、内部的协调等都有问题”。其中部分情况恰如徐勇所分析的。

  “事实上,是我先向DHL那边建议退出国内快递的。”张建卫向记者透露,在国家《邮政法》明确外资快递公司禁止介入国内商函信函的快递业务后,外资公司的国内快递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双方决定暂时退出国内快递业务。

  “但是,是暂时,暂时!”张建卫笑着再三强调,这并非意味着中外运不做国内快递业务了,只是短暂的退出而已。

  重进电商物流

  张建卫的潜台词,无疑是为“重返”做好铺垫。

  “我们确实在研究电商物流如何切入。”张建卫向记者表示,在今年11月11日“光棍节”一天,仅淘宝上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就高达52亿元。电子商务爆发的巨大商机,令每个物流商无法忽视。

  张建卫透露,公司有意进入电子商务物流市场已经长达两年时间,新近又成立了一个电子商务研究小组。但因有E速失败的前车之鉴,中外运不得不谨慎思忖再度进场的商业模式该如何设计。他还表示,此前中外运曾赴杭州与阿里巴巴公司沟通过,双方也有意达成合作协议,“现在仍在研究阶段,必须要非常慎重”。

  按照张建卫的构思,一旦中外运再度切入电子商务物流,将不会像E速一样,只是在外运发展所拥有的业务范围层面予以协助,而是集整个集团之力予以支持。他向记者透露,目前集团的物流板块业务整合已经正式开始。

  中外运长航拥有目前国内物流企业中最为齐全、结构均衡的战略资产。其中,自营码头吞吐能力达4000多万吨;自营船舶136艘;集装箱场站89个,面积200多万平方米;仓库374座,仓储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在北京、广州、成都、上海、沈阳、南京等地设有货物分拨中心;营运车辆3000余辆;铁路专用线8条。

  一旦中外运长航集团内部的物流板块形成合力,对其他物流商、快递企业来说,新进场的中外运快递业务,或许将是极具挑战的竞争对手。

  不过,徐勇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受体制影响,他并不看好中外运进军电商物流市场。除非,中外运不要以国有企业的名义进场,而是寻求合资公司,尤其是与民营企业合资,选择一种灵活的机制进入这块市场。“投资量也很关键。”徐勇称,目前EMS和顺丰等公司体量和网点已经非常成熟,中外运要与之竞争,三年至少要投入二十亿才有可能。

  “这么多钱中外运投得起吗?运营初期肯定是亏钱的,中外运又能亏得起多少?”徐勇认为,如果没想明白这两点,中外运再度入场只能以告亏而终。

  作者:高江虹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