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集:电子商务“小岗村”

http://ec.sina.com.cn  2011年04月02日10:08  中国经营报  

  作者: 周丽敏  

  编者按/ 随着电子商务(电商频道)、网络经济的崛起,地方政府也跃跃欲试,但如何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是地方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的新命题。与传统产业不同的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似乎更适合“草根式”生长环境,地方政府是做“保姆”还是“婆婆”?江苏“沙集模式”或能诠释。

  沙集,一个苏北的贫困小镇,如今成为一片拥有1000多名农民网商、2000多家网店、年销售额超3亿元的电子商务沃土,并催生了当地加工、配套生产和物流等产业链。

  尝试电子商务的地方政府不在少数,北京、浙江、广东、江西等多个省市都在积极培育电子商务产业,但能形成集群效应者却是江苏沙集,沙集的电子商务发展被业界称为“沙集模式”。“沙集模式”的核心是“农户+网络+公司”的“草根式”生长,政府不做“婆婆”做“保姆”。

  专家指出,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的“沙集模式”对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农村电子商务的“小岗村”

  “叮咚,叮咚……”

  走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沙集镇的东风村的街头巷尾,总能听到各家各户音箱里传来的此起彼伏的“叮咚”声。这是即时在线聊天工具“旺旺”的声音。熟悉淘宝网的人都知道,这是在网上开店时必备的在线聊天工具。频繁的“叮咚”声带来的是每年3亿元的交易额。

  沙集是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下的一个农村小镇,有17个村,总人口6万余人。以东风村为例,这里位于苏北的盐碱地上,农民人均土地不足一亩,村里的人除了外出打工,就是回收废旧塑料。沙集镇原先并没有任何与家具生产相关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2006年,被称为沙集镇网商“三剑客”的孙寒、夏凯和陈雷开始网络创业。选择的产品是简易拼装的板式家具。最初起步时,是孙寒找来样品,让镇上的老木匠按样品做出来,在淘宝网上进行销售。这就是点燃沙集电子商务燎原之火的第一颗火种。

  经历了一些摸索之后,“三剑客”的生意越来越好,孙寒在2007年底就投资了十万元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家具生产作坊。农村是个熟人社会,很容易形成带动效应,村里的人开始向“三剑客”取经学习。于是,“三剑客”的生意模式被快速复制。刘兴利曾经是徐州某集团的副总经理。他正用规范化管理的方式打造他们自己的“三实”家具品牌。而王朴、王跃兄弟开办的工厂是东风村最大的家具加工企业。两兄弟一人负责工厂的生产,一人负责网店销售,年营业额也达到500万元。

  除了网络+工厂的模式,网店在沙集镇开始遍地开花。记者在沙集镇上看到,无论是带孩子的妇女开的杂货小铺,还是年轻人开的数码店,甚至是理发店,摩托车修理店等,都无一例外地在店里摆着一台电脑,在线开着网店的网页和旺旺。这些人多是兼职开网店,在网上接单,然后在工厂提货。

  “目前为止,全镇拥有农民网商1000多人,开办网店超过两千家。销售额也实现了倍速增长,网上销售从2008年的4000万元,到2009年的1亿元,去年已超过3亿元。”据沙集镇党委书记黄浩介绍,目前,沙集不仅形成了网商聚集区,也形成了板式家具产业链。当年,“三剑客”创业时,甚至找不到加工厂,到2010年,当地已经有了180家家具生产厂,6家板材厂。原先,镇上的物流企业只有中国邮政一家,现在有16家快递公司在此设点,据统计,2010年物流公司在沙集的快递收入达到了3000万到4000万元。

  最重要的是,电子商务也带动了家具产业的发展,目前,在沙集,家具行业从最初以家庭成员为主的作坊式生产,已经发展为现代化的工厂。最初只有孙寒等“三剑客”为主的零星创业者,发展至整个沙集镇,再延伸到周边许多乡镇。最重要的是,农民网商们不断创新,从原生态状态的野生土壤发展到自主品牌,“去年一年我们全镇申请注册商标有50多个,还购买了100多个外地的商标使用权。”黄浩介绍。

  沙集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吸引了来自社科院、商务部、农业部的众多学者和专家专门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看来,沙集模式的意义不亚于当年安徽的“小岗村”的土地承包。

  需求导向式的政府管理

  尽管沙集模式带动下的睢宁县电子商务已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但仍然存在龙头企业缺乏,产品同质化,品牌知识产权等问题。对于如何升级产业,如何管理等问题,睢宁县副县长田传国给出的答案竟然是:不收费、不检查、不罚款。在田传国看来,沙集镇电子商务行业起于农民的自发创业,如何产业升级,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如何实现更快的发展,网商们自然有他们的智慧应对,因为网商比政府官员更了解市场。因此,政府在管理上就不能越位,去管企业能够依靠市场解决的事。同时,政府也不能缺位,政府要做的是创造一个适合电子商务成长的政务环镜。比如,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府部门不能乱检查、乱收费,去打扰创业期的农民。

  睢宁县政府的管理模式是不当“婆婆”,不过,这种起于草根,裂变式发展起来的产业,有些问题是农民自身无法解决的。订单的倍速增长反过来逼迫上游供应链的升级,睢宁县也看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需求,并且开始扶持当地电子商务的发展,不过,睢宁县的做法完全是自下而上的。

  田传国告诉记者,县商务局要制定关于扶持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由政府出文件。他们的做法是,先出一个草稿,然后把草稿交给沙集镇的行业协会。这个行业协会完全是由孙寒等网商自发组成,没有政府官员参与。在田传国看来,扶持文件就是给网商这个群体制定的,因此,要符合他们的需求,文件草稿到了协会手里,由协会来看,来提要求,这个支持文件只有协会认为可以,才能最终形成文件。

  资金和厂房是当地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沙集镇推出了支持创业的小额贷款,到2010年底,银行已经向当地农民创业者发放了1000多万元的贷款。当网商规模越来越大,他们开始需要更大的厂房,田传国介绍,建立工业园区也是未来睢宁县考虑的计划。

  “不是政府替网商想需要什么政策,而是由网商群体自己决定需要什么政策,这是个非常好的政府行为。”汪向东对这种需求导向式的政府管理非常赞许。这种保姆式的政务环境是沙集镇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土壤。

  自下而上的“信息化”

  “我们怎么评价农村电子商务的成败?从沙集模式上可以看到两个最根本的标准:第一,农民是否掌握了订单权?第二,农民是否掌握了定价权?”汪向东指出,沙集模式之所以能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成功样本就是由于这两个根本标准。

  农村信息化一直是政府部门比较热衷的工程,各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搭建一些网络信息化平台,帮助农民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农资类网站,农产品(16.56,-0.14,-0.84%)交易类网站等。但这些网站最终都没有修成正果,农民的应用程度非常低。汪向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么多年来,政府部门建了很多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平台,这些大多都是官办的平台,花了很多钱,这种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化并不成功的原因是,政府没有搞清这种信息化工程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其根本问题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对接大市场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但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化推行了很多年,但结果并不理想,最关键的原因是政府主导的信息化,而不是农民自己的信息化。而沙集模式却恰恰相反,这是自下而上的,发自草根的信息化,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使用的是社会化的市场平台。而这种社会化的电子商务平台上,农民拿到订单,获得了市场,获得订单的农民反过来自己组织生产。这颠覆了原有的公司+农户的模式。

  “原来,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公司跟农户信息化是不对称的,主要信息掌握在公司手里,所以它是牵着农户的鼻子走,要与农户争利。沙集模式则不同,农民在网上通过网销拿到单子,去选择加工商,甚至由自己生产,主动权掌握在农户手里,格局完全变了,农户拥有自主权,也更有活力。”汪向东表示,这才是沙集模式最核心的意义。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