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将现“网上超市双雄”

http://ec.sina.com.cn  2011年03月28日11:50  21世纪经济报道  

  “我太贵了,你雇不起我”。

  胡兴民说,在加入APP之前,他曾这样半开玩笑地拒绝过1号店董事长于刚的邀请。

  2009年11月,胡兴民加盟APP,以总经理身份开始筹建电子商务(电商频道)网站大货栈。

  2010年正式上线的大货栈,目前平均客单价为157元,每日单量为4000-6000之间。如果按照目前的量计算,大货栈今年的营业额应该在3亿元左右。

  而早在2008年就上线的1号店,2010年营业额就达8.05亿,于刚预计,今年还要翻数倍。

  大货栈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1号店已经覆盖全国。

  胡兴民并不否认的是,至少在目前,大货栈和1号店,看起来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的确,他们都从快速消费品切入,都以白领为目标消费群体,都倡导低价,都力图向消费者提供生活所需的一切产品和服务,他们的掌舵人都有在国际知名公司做职业经理人经历。

  不仅如此,他们背后也都有丰富的资源的支持:大货栈背靠APP,而1号店除了各类投资人,与中国平安、沃尔玛等都是合作伙伴。

  在他们之间,会上演激烈的竞争吗?

  我们已经看到,具有类似业务的京东和新蛋,当当和亚马逊,凡客和麦考林,竞争已经显而易见。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截止到2010年12月,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5131亿元,同比增长97.3%,约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

  网上的空间或许还没那么拥挤。

  但对他们以及消费者而言,竞争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本报记者 郝凤苓)

  1号店:速度!

  郝凤苓,陈虹霖

  417万、4600万、8.05亿。

  这是2008-2010年度,1号店每年的销售数据。如果细化到每个月,1号店自2008年上线以来,平均月增速达28%。

  “业界很少有比1号店发展更快的了。”创始人之一、董事长于刚介绍说。

  如今,1号店的团队规模也发展到1800多人;而3年前,于刚和1号店CEO刘峻岭在张江高科一个1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开始创业,两个人面对面工作了近4个月,彼时他们就是1号店仅有的员工。

  “没想到会发展这么快。”于刚说,创业之初时只是预计第三年营业额能到“1个亿左右”。

  变化的不只是速度。相比最初的商业计划,于刚用“面目全非”来形容今昔比照,例如,1号店目前所做的业务、方式等较当初的设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让于刚和刘峻岭感到自豪的是,他们当初对系统、对供应链架构、对企业理念和文化等基础性内容的要求和计划,“现在看,95%都是对的”。

  规模优先

  3年前,时任戴尔全球采购副总裁和戴尔中国区总裁的于刚、刘峻岭两人先后从戴尔离职,创立“1号店”。

  他们要做的是,满足人们一切生活所需的“一站式购物、一站式服务网站”,而且,这个想法也始终没变过。

  2008年时,国内的电商领域,有做3C的京东,做图书的当当,做母婴用品的红孩子,做男式衬衫的凡客、PPG。

  1号店从什么品类切入合适呢?当时,于刚和刘峻岭花了很长时间思考。

  最终,他们选择做网上超市,从快速消费品切入,主要有这样几点考虑:要避免与现有的电商直接竞争;网上超市的概念可伸可缩,不会被某一个垂直品类锁住;快消品的需求量大,重复购买率很高,客户粘性强。

  现在,你不仅可以在1号店买到油盐酱醋茶,还可以买家电、电脑、服装、鞋帽等。1号店的SKU (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已经增至7万种,“2011年的目标是新增20多万”,而“家乐福、沃尔玛的旗舰店,SKU数量也不过2-4万个”。

  事实证明,他们的方向是对的。1号店的统计显示,现在有800万顾客,而老顾客每天对订单量的贡献度就达50%-70%。

  价格是吸引消费者的砝码之一。于刚每天要关注的其中一件事就是看Pricing index(价格指标)系统,将所有商品的售价控制在“平均比线下超市要便宜3-5个点”。1号店有1/3的商品是“人气商品”,薄利甚至亏本。

  各种生活类服务也发挥着积攒人气的作用。从手机充值、信用卡还款,到买机票、买火车票、买彩票、水电煤缴费等,在1号店均能让你足不出户,一并解决。于刚说,这些都是1号店的增值服务,而非主要盈利点。

  而诸如美容护理、保健品、服装、鞋帽等都是1号店的盈利来源,其中增长最快的要数进口食品。这类高毛利产品也占据1/3的量。

  随着3C等一些高单价产品的推出及顾客信任度的增强,他们在1号店每单的单价也从最初100元左右,逐渐递升至130、160、200以上,“目前是传统超市的数倍”。

  问题是,以靠卖3C起家的京东商城为例,虽然高单价,2010年的销售额也突破102亿,但依然不盈利。

  于刚说,已经完成两轮融资的1号店“从不缺钱”,也不急着盈利,现在它更想要的是规模。仰赖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优势,公司对整个利润率的控制还是很严。他预计,未来2-3年,当销售达到60亿左右的时候,就能盈利。

  自建物流解决瓶颈

  物流对中国电子商务成长的制约已成为业内共识,于刚对此有深刻的感受。

  早期,1号店主要借助第三方快递。但他们把顾客投诉归类后发现,配送的问题占比60%多,客户抱怨送货不及时,丢货、破损、溢漏,或者配送员态度不好,在顾客门口抽烟等等,不一而足。

  事实上,因为物流瓶颈,1号店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也要比于刚计划的慢了一点。

  比如生鲜。于刚早就想要引进生鲜,不过,他希望是第三方商家自己做,但目前,还没有多少商家有生鲜的配送能力。再如,有机蔬菜和鲜奶,虽然目前已经实现,但还是比计划的慢了。

  所以,2010年8月,1号店开始自建配送队伍,试图将以上这些类似的问题全部规范化。结果,在自建物流的第一周,“所有的考核指标(及时送货率,送货成功率,丢货/破损/溢漏率,顾客满意度等)都比第三方物流做的好”。

  但起初,自建物流的速度依然没有跟上业务量的增速。

  今年春节,当消费者在下午1点多钟从1号店下单时,竟然收到反馈:因为配送能力所限,现在暂不再接受订单。

  这让于刚心急火燎。要知道,每天下午1-3点,是消费者在1号店下单的高峰期。

  “去年如果仓储物流配送跟上的话,营业额到十几亿都有可能。”于刚感到,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截至目前,1号店已经在全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大城市设立了50个配送站,今年要净增30个城市,新建几百个配送站;除了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的3个仓储中心,还要在武汉、成都、沈阳和西安建4个仓储中心。

  1号店内部已设立专门的物流部,他们对配送站的定位是,“中转站”,即所有顾客的货物集中之后,往配送站集散,到配送站之后,由不同的配送员各自去配送。目前在1号店的总单量中,有近70%是其自己的队伍配送的。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