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搜索(Powered by Google)

“亲”们为何爱上“秒杀” 网购业火爆现象透视

http://ec.sina.com.cn  2010年11月04日09:23  解放日报  

  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淘宝网最近正式发布《2009-2010年度中国网购热门城市报告》。该报告显示,上海网民每年的网购消费金额已经突破170亿元,成交人次超过5800万人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上海人的网购次数达到3次,每人的网上购物金额超过900元。在淘宝网,上海还同时是卖家和买家数量最多的城市。

  网购的火爆,更让“亲”、“秒杀”、“团购”这些网络消费新用词,正越来越被人熟悉、接纳,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消费的符号,给上海商业带来新启示……

  顺利买卖“亲”出来

  “亲,最近有个新货要不要看”、“亲,这个价格不能再优惠了”、“亲,不要那么挑剔啦”……看到丈夫顾先生在电脑前与网络卖家交谈,不太网购的李小姐瞥了一眼屏幕,顿生怀疑:“什么人管你叫‘亲’?”顾先生很坦然地说:网络上,卖家就是喜欢这样称呼买家的,有些买家也会用“亲”来称呼卖家,交易往往就在这一句句“亲”中完成。

  “亲”这个称呼,向来有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肉麻、不合时宜;可有人认为能拉近买卖双方的距离。但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亲”已成为网购、特别是C2C(个人对个人)交易中的默认称呼。尤其是卖家,对于光顾自己店铺的客户,不论男女老少,开口就是一句“亲”。

  淘宝网上钻石VIP买家马小姐对网购颇有心得,在她看来,“亲”之所以会流行,恰恰反映了网购交易的一大优点:社区型交易,更强调情感交流。在传统商业中,买卖双方通常是陌生人,交易过程带有公事公办的规范性。但在网购世界,一句“亲”可以从言语上将陌生人变成熟人,说不准还能成为回头客。此外,“亲”的流行也反映了网购中买卖双方提倡道德约束———能够被称为“亲”的,自然是“熟人”、“亲人”,因此互相欺骗的可能性较小,即使交易不成,也不伤感情。

  相比之下,实体商业中的人情味要淡一些。试想,要是把“亲”所代表的心愿引入实体商业,是不是能给实体商业添一份人情味?

  “秒杀”亏本赚吆喝

  白领陆小姐最近“秒杀”了好几款新装:9.9元的短裙,市场价为199元;20元的围巾,市场价在100元以上……当然,设置凌晨两三点钟的闹钟、三更半夜爬起来对着电脑猛点鼠标也是成功“妙杀”的必备功课。陆小姐说,自己秒杀的产品还不是最热门的,那些原价上千上万、但“秒杀”价只要几十元、甚至1元钱的商品,才是资深“秒杀”客的对象。他们有专门的“秒杀”软件,能在“秒杀”开始后的第一时间确认购买。

  白领徐先生的爱好则是网络“团购”。从筹备婚礼开始,小到结婚喜糖,大到酒店婚宴,他都参加了网络“团购”,省下了数千元钱。最近,想购车的徐先生又参加了被称为“天下第一团”的奔驰SMART车团购,市场价17.6万元的进口车团购价只要13.5万元,205人的组团名额在3个半小时内被一抢而空。

  “秒杀”和“团购”都是网购中的新生事物。其中,“秒杀”顾名思义,是要分秒必争,即卖方推出极具价格吸引力的产品,但有数量限制,并只在限定时间允许买方按照先到先得的顺序购买。所以,买到和买不到往往靠买家点击“购买”的鼠标够不够快,分秒间决胜负。

  说到底,“秒杀”多是亏本赚吆喝的营销手段,“团购”或许还能实现薄利多销,与传统商业中也有“超低价”、“组团价”类似。但传统商业的这一营销手段因信息不透明等被消费者诟病,而网络“秒杀”、“团购”有着相对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并实现了跨区域营销,从而受到消费者欢迎。

  “大件”热销靠服务

  不仅是服装和小商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买“大件”了。

  在某家电卖场工作的王小姐家里新近添了一台46英寸的平板电视和一台柜式空调。可让朋友们不解的是,这两样“大件”不是王小姐从自己工作的卖场里买的,而是通过电子商务(电商频道)平台网购的。问她原因,她说,即使算上员工折扣,大卖场里同类产品的价格也比网上卖得贵。何况网上买的产品不仅“三包服务”、售后服务与实体店铺一致,还能享受网站提供的额外服务,何乐而不为?

  记者查询了一下王小姐买的“大件”价格,发现电视机和空调的网购价都比市场价便宜1000元以上,送货、安装等服务的时限则与线下实体店铺一致。此外,该网站提供的额外服务也相当诱人,比如人工客户服务时间为全天候24小时,节假日也不休息;购买商品后可以参加“价格保护”活动,即在一定期限内,如果消费者买到的商品跌价了,可以从网站获得差额补贴。

  业内人士指出,在电子商务中,原本最热门的产品为服饰、食品、小家电等价格不高的“小件”,而“大件”产品由于价格高、消费者看不到实物曾遭受冷落。但如今,“大件”商品日渐走俏,数千元的订单已屡见不鲜。其中的转变在于网络购物平台不仅用价格战略吸引消费者,更推出了服务战略。比如,“大件”消费中,消费者最担心售后服务,但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这一做法无疑也为实体商业提了一个醒。

  传统零售业在“纠结”

  淘宝网、壹号店、京东商城、新蛋网等著名B2C、C2C电子商务企业的迅速崛起,让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老总们再也按捺不住了,一位上海国有商业企业的老总酸溜溜地对记者说道:“我的女儿很少到我的门店来买东西,只看到她整天坐在电脑前,今天收一个快递,明天收一个快递。”

  “纠结”之余,传统商贸流通业开始积极触网,农工商超市集团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说,去年12月19日上线的农工商超市集团“便利通网”,商品销售额目前每月的递增幅度都在25%-30%,令人可喜的是,“触网”为他们赢得了新的消费群体,进进出出农工商超市、大卖场的主要为中年以上人群,但从“便利通网”的客户注册资料分析来看,网店会员以80后、90后居多。

  “触网”容易,可传统商家的网络销量与著名电子商务企业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触网’以后,必须改变原有朝南坐,收柜台租金、通路费的‘二房东’经营模式,更加懂得商品经营而不是商业地产经营,同时要有更开放的心态,与网购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展开合作,”一位零售业专家如是说,“从几大网购领军企业攻城略地般的发展势头来看,留给传统商贸流通企业的时间其实已经不多了。”

  不仅仅是传统零售业,密切相连的快递业也在网购中面临革新。“大新华捷运”负责电子商务板块的陈先生向记者介绍说,过去,快递行业在淘宝式“经济配送”的“红海”中恶打价格战,服务质量饱受舆论诟病。如今,随着网购商品的多样化、细分化:有的需要“一日三送”,有的需要“今天订货、明天送货”,有的需要开箱验货后送货,有的提供试穿服务……形形色色的甲方需求,倒逼快递企业在管理、风险控制以及信息化等领域再上一个台阶,“国外的奢侈品网购现在已经很普遍,将来专做奢侈品的快递公司,应该是服务后台能做到全程电子签名跟踪,服务前台快递员能说一口外语,穿西装打领带戴白手套的形象,有这样的行业细分,才说明我们的快递业成熟了。”陈先生说道。

  市商委有关人士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间,网络购物的比重将大幅度增加,到2015年,电子商务总交易额将达到8000亿元,网络购物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达到10%,这也意味着,在未来几年,网络购物给上海商业和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会更大,不经意间,你的生活将被网购悄然改变。(任罛 吴卫群)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